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①各国货币比价的确定,包括汇率确定的原则,波动的界限,调整的幅度等。②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对国际收支所采取的措施,如本国货币能否对外兑换以及是否限制对外支付等。③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以及储备资产的供应方式。④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包括逆差国和顺差国承担的责任。⑤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和有关的管理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当时,黄金在国际间的支付原则、结算制度与运动规律都是统一的,从而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 [1]
国际货币体系 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 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 具体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 目标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 划分标准
国际货币体系 发展演变
优势: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为该体系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黄金以及其他代表黄金流通的铸币和银行券之间的比价以及各国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因而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劣势以及制度的解体:该货币制度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简言之,黄金不够用了。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的极端不平衡。于是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便中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制度宣告解体。
国际货币体系 体系特点
国际货币体系 存在问题
全球失衡并不是起源于货币或财政政策的失误,而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就像苹果脱手总要落地似的,只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结构不变,无论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无法防止失衡的反复出现。无论是持续增长的美国债务还是持续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都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必然后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是调整汇率,而是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 体系改革
背景 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1972年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决议,成立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国际货币制度和有关问题委员会(即二十国委员会,在十国集团外增加了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摩洛哥、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墨西哥、扎伊尔、印度尼西亚和伊拉克),讨论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但在如何制止由于美元泛滥而造成的国际货币动荡局势,以及如何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等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西欧国家要求美国恢复美元兑换黄金,以清偿美元债务;而美国则坚持要等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后再解决,主张创立一种由国际机构管理的固定的国际货币,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主张用黄金取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认为现阶段黄金仍是政府间办理清算的重要手段,而美国则主张减少黄金的货币作用,实现黄金非货币化,使之成为一种金属商品。由于各方意见分歧,使二十国委员会成立时原定在两年内提出货币改革方案的计划无法实现。1974年6月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改革大纲”便结束了工作。同时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代替二十国委员会继续就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并于1976年1月就取消固定汇率制、肯定浮动汇率制、各成员国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废除黄金官价、取消有关基金份额中的25%须以黄金缴付的规定,以及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定》。但这些改革与发展中国家要求根本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相差甚远。1968~1987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南斯拉夫等77个发展中国家(即七十七国集团)先后举行过 6次部长级会议,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行动纲领,通过了《哈瓦那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一个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战略,把债务的偿还额同实际偿债力挂钩;增加多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免除较穷发展中国家所欠官方发展援助项下的债务;通过各种渠道如官方发展援助、出口信贷和直接投资等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量;稳定货币汇率;增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设立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部长代表委员会,审议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货币多边谈判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而完整的指导方针。但这些建议由于遭到发达国家反对,一直未能实现。
改革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当今的世界是以民族国家形式组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国家由国界分离开来。多数国家都有自己发行的主权国家货币,构成了特定的主权国家货币体系;也有一些区域性货币存在,如欧洲的欧元,中国香港的港币等,成为世界货币大家庭中另外一道风景;还有世界性组织创造出来的,试图超越国界的全球性货币,如 1969 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成员国可以将其作为账户性的货币使用。看看眼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丰富多彩,令人感觉美妙无比的同时,又不时陷入理解的困惑之中。
迄今为止, 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世界货币”的东西。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实际作过国际间商品计价、交易和财富价值保存的货币,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黄金( 部分国家用过白银, 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如中国和美国 ) , 一种是现在所谓的“ 主权国家货币”,如人民币、美元等。黄金是实物商品,主权国家货币是一类信用凭证,从国际货币或世界货币视角来看它们,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黄金作为“ 世界货币” 容易理解。它本身具有商品实体形态,有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并不承载任何民族、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强弱的成分,黄金的成色和份量,就是它行走于世界的理由。换言之,世界各国在经贸和投资交往中,人们乐意接受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只需要看它的质量和数量就可以,并不需要看它来自哪里,在哪个国家存放过,更不需要看它背后的任何历史,看它的持有者所在国的社会制度等等。在这个意义上,黄金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超越国界进行经贸和投资交往的最佳工具。“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一说表达的,正是它作为无国界“世界货币”的理由。
科技进步和全球经贸、投资往来的快速增长,使得黄金继续执行货币的标价和支付职能时显得“力不从心”。一是标价用黄金重量单位,很不方便,进制也不通用;二是用于支付,来来回回地运送黄金, 成本巨大。很快,黄金在这两种职能方面,退出历史舞台,让位给了主权国家货币。黄金自己则仅仅作为“价值贮藏” 一项职能的承担者,被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百姓们保存于金库或是箱底。
从历史来看, 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出现在国际经贸和投资往来中,就是从承接黄金的标价和支付职能开始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金汇兑本位制”的由来,美元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美元以固定的价格和黄金挂钩( 如3 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 ),实际上就是黄金的符号,但运用了现代科学的十进制,有自创的单位“元”,并以纸制形式或银行存款数字形式存在。相比于黄金的沉重, 美元十分便利不同国家之间的经贸和投资往来,因而进入到了世界货币体系之中。
然而, 千万不要忘记的是,美元只是黄金的代表物, 自身并没有价值,它承担不了价值贮藏的职能。这也就是各国一直都在储备黄金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货币制度下,货币的三大职能由美元和黄金两者分别承担,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货币”的完整形态。也就是说,在这里,“世界货币” 的价值还是来自于黄金,只不过,有主权国家货币介入其中扮演了部分角色而已。从逻辑上讲,这时的美元也无需国家主权或国家信用一类的东西来背书,按照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的规则,有足够的硬度支撑美元在国与国之间往来即可。当然, 从形式上看,主权国家货币能够作为“世界货币”也由此深入人心。这就潜藏了某种误解的可能,人们很容易认定美元类主权国家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世界货币”,价值基础不是黄金,而是国家主权或国家信用。
当主权国家货币往前行走一步,宣称不再与黄金挂钩, 如美元和黄金之间不再有固定价格的兑换关系时, 关于“ 世界货币” 就出现了令人颇为费解的一幕,大量的问题骤然而生。
问题之一是, 没有了黄金价值的支撑,美元还能成为“世界货币”么?如果能,那是什么在支撑它呢?或者问, 美元的真正价值又从何而来呢?
这个问题稍微有些复杂, 但也不难回答。所谓美元和黄金脱钩,是讲美元和黄金之间不再以固定的价格自由兑换。那么,如果是价格随行就市呢? 很显然,美元仍然可以和黄金自由交易。要知道,黄金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也是一国商品中的一员,当他国美元持有者到美国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自然也包括黄金这种商品在内。这一点表明, 尽管黄金不再是美元价值唯一的支撑,但它和美国其他的商品或服务一起,支撑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正因为此,我们可以说,黄金仍然是“国际货币的价值来源 世界货币”的一种成分,只不过不是唯一成分,而且具有了隐蔽性而已。看看现在的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黄金储备国,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而由此获得的价值基础力量,不可谓不强大。
问题之三是, 如果主权国家货币能够作为“ 世界货币”,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任何一种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是有前提条件的。简单讲,就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包括既已存在的财富积累、天然的资源秉赋和社会现实财富创造潜能等。如果说在金本位或金兑换本位条件下,“世界货币” 是由黄金的总量来限定, 因而与不同的主权国家经济实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 主权国家货币体系之下, 一国的经济实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我们时常用“ 硬通货” 来描述某种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主权国家货币,其实是在讲述这个国家的经济强大。在这个视角上,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其说需要这样或那样人为的努力, 不如说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会自然导出如此结果来。
人类社会一直期望有一种唯一的“ 世界货币” , 甚至有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去创造这样货币的构想。现实告诉我们的是,在民族国家存在的世界里,这种构想是完全属于乌托邦性质的。目前地球上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的资源和可能创造的财富,都归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它们只能支撑不同的主权国家货币,而不是超越国界的“世界货币”。简言之, 民族国家存在的长度, 将决定主权国家货币体系的长度。